首页 资讯 正文

从独居到“帝国”,蚂蚁如何用1.6亿年实现

体育正文 32 0

从独居到“帝国”,蚂蚁如何用1.6亿年实现

从独居到“帝国”,蚂蚁如何用1.6亿年实现

这是6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yīsāikè)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拍摄的中哈联合考古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zī) 摄 这是6月3日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拍摄的中哈联合考古(kǎogǔ)现场。新华社记者(jìzhě) 李任滋 摄 新华社阿拉木图/西安6月15日电 题:“我们是互相挂念的老朋友”——中哈联合考古见证(jiànzhèng)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jiāoxiǎng) 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眭黎曦 郑钰(zhèngyù) 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项目之一,2017年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团队联合哈萨克斯坦(hāsàkèsītǎn)考古工作者,逐渐让哈萨克斯坦境内诸多古老遗存重新(chóngxīn)展露于世:拉哈特遗址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和多处重要墓葬;伊塞克大墓(dàmù)大型封堆的构筑流程渐显真容;在阿克托海盆地,联合考古队(kǎogǔduì)发现了700余组岩画(yánhuà)…… 初到哈萨克斯坦,当地牧民送来一只羊,欢迎远方的中国客人;临别之际,邻居端来冒着热气的油糕,感谢中国考古工作者;联合考古队共同种下的山楂树,如今在(zài)戈壁滩上茁壮成长……在常年并肩作战中,中哈(zhōnghā)联合考古工作者结下(jiéxià)了深厚友谊,共同见证(jiànzhèng)着跨越(kuàyuè)千年的文明交响。 伊塞克大墓位于哈萨克斯坦(hāsàkèsītǎn)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西侧约300米处,其年代据推测为公元前3世纪前后。今年6月初,陕西省考古(kǎogǔ)研究院团队(tuánduì)再次来到这里,联合哈萨克斯坦考古工作者开始新一轮发掘工作。“我们今年计划清理伊塞克大墓第8座(zuò)土墩墓的东南区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赴哈萨克斯坦考古队现场负责人(fùzérén)丁岩(dīngyán)说。 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队采用剥洋葱似的研究方法,让高约7米、直径约(zhíjìngyuē)60米的第8座土墩墓发掘工作(gōngzuò)结出丰硕成果。“通过把封土一层一层剥开来研究,我们确认封堆是通过人工搬运、在不同时期逐层弧状(húzhuàng)堆积而成,一些堆积层表面还存有踩踏土层。”丁岩说,“这与我国汉朝时期一次性堆土成陵(chénglíng)的埋葬方式(fāngshì)完全不同。” 在哈方(hāfāng)考古人员看来,得益于中国考古工作者娴熟的(de)技术和对“封土工作”的研究积淀,伊塞克大墓第8座土墩墓的考古工作进展顺利。“中国同事的研究方法令我们惊叹不已,他们对封土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每一块石头、每一颗鹅卵石(éluǎnshí)对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伊塞克国家(guójiā)历史文化(wénhuà)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说,“这将(jiāng)有助于我们还原古代伊犁河流域整体的文明风貌。” 精诚合作下,近两年来,中哈联合考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仅在(zài)2023年,我们在拉哈特遗址约(yuē)100平方米区域内清理出灰坑19座,出土陶片、骨器、石器等,遗存时代大约可追溯到公元9至12世纪。”丁岩说,“可以确认这里是丝绸之路(sīchóuzhīlù)上(shàng)一处季节性驿站聚落遗址,这将为我们研究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wénmíng)交流提供重要佐证。” 一只羊——这是(shì)2017年中方考古人员初到拉哈特遗址开始发掘工作时,附近一位哈萨克斯坦牧民为大伙送来的礼物(lǐwù),这也是当地居民招待客人的最高礼遇。“当天,这位(zhèwèi)牧羊人打着领带,穿着西服马靴,盛装出席我们的午宴,我们邀请他一起享用美味(měiwèi)羊肉。”丁岩回忆(huíyì)道,“两国人民相互尊重,情意浓浓。” 在哈萨克斯坦工作期间,许多人(rén)让丁岩印象深刻。丁岩说,曾在考古队工作的当地居民奥玛斯为人热情,责任感强。“我们(wǒmen)每年都会见面,只(zhǐ)为聊聊天。”2024年9月,丁岩与哈萨克斯坦考古学家阿尔曼·贝森沃夫一见如故。“我们从下午(xiàwǔ)两点一直聊到晚上十点仍(réng)意犹未尽,顿生‘天下考古是一家’之感。” 热气腾腾的油糕——这是中方考古人员结束2024年的工作离开哈萨克斯坦(hāsàkèsītǎn)时,驻地邻居送给大家的感谢礼(gǎnxièlǐ)。“这位邻居是历史老师,经常带学生到(dào)我们的考古现场学习。”丁岩(dīngyán)说,“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yùdàokùnnán),他会很热心地赶过来帮忙。临走那天,他还帮我们搬行李、装车。” “我(wǒ)们是互相挂念的(de)老朋友。”丁岩如此形容与哈萨克斯坦诸多友人的关系。在哈考古人员贾孜拉看来,中方考古人员就像(xiàng)她的家人一样。“他们经常来我家做客,我们不分彼此。在友好相处中,我的孩子(háizi)们对中国很感兴趣,他们正在学习中文。”贾孜拉说。 2024年10月,在(zài)地处(dìchǔ)戈壁滩的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中哈联合考古队员一起(yìqǐ)选地、挖坑,共同栽下一棵山楂树(shānzhāshù),考古队司机(sījī)哈德还将自家积攒(jīzǎn)的牛粪送来作为浇树肥料。今年5月30日,在之前栽下的山楂树前,队员们又一起种下一棵山楂树,在欢声笑语中抢着培土、浇水。山楂树,已成为中哈两国考古工作者深情厚谊的见证。 “山楂象征(xiàngzhēng)着友谊、财富和忠诚(zhōngchéng)。”古丽(gǔlì)米拉说,“我希望这棵山楂树能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成为两国考古工作者深厚友谊、合作无间的象征。” “我一直都坚持‘科学第一,友谊长青’的原则,就让这棵山楂树来见证我们和哈萨克斯坦同事这些年的共同奋战吧(ba)。”丁岩说(shuō)。 6月3日,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wénhuà)博物馆馆长古丽米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shè) 6月3日,在(zài)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附近,丁岩介绍中哈联合考古队一起种下的山楂树。新华社(xīnhuáshè)记者 李任滋 摄
从独居到“帝国”,蚂蚁如何用1.6亿年实现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