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民乐:挂面飘香“链”动乡村大振兴

体育正文 172 0

民乐:挂面飘香“链”动乡村大振兴

民乐:挂面飘香“链”动乡村大振兴

新甘肃·每日(měirì)甘肃网通讯员 王鹏 赵玉梅 梁新军 在祁连山北麓的(de)(de)民乐县三堡镇,一缕缕晶莹剔透的挂面(guàmiàn)如银线垂落,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里的手工挂面坊里,工人们正重复着揉面、盘条、拉伸(lāshēn)等传统(chuántǒng)工序,将百年传承的技艺融入每一根面条中。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工厂,从本地餐桌到全国市场,三堡挂面以“银丝”为纽带,串起了一条传统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富民之路。 三堡挂面是当地村民世代传承手工制面技艺。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祁连山雪水灌溉的(de)优质小麦,结合“三醒三拉”古法工艺,历经20道工序制成。面条细若(xìruò)发丝(fāsī)、耐煮不糊,口感筋道爽滑(shuǎnghuá),成为当地节庆、宴席的必备美食。 62岁的韩庄村村民谢维仟从事手工挂面制作已逾30年,如今是(shì)挂面厂的技术总监。“揉面要像对待孩子(háizi)一样细心,醒面的时辰(shíchén)、拉伸的力度,差一丝一毫都(dōu)不行。”谢维仟粗糙的手掌布满老茧,却能精准感知面团的呼吸。 过去,谢维仟和妻子在自家手工作坊制作挂面(guàmiàn),年产量不足万斤,销路仅限于周边乡镇。但让谢维仟欣慰的是,研究生毕业的儿子谢希栋于2018年辞去外地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支持他(tā)的手艺,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老(lǎo)手艺不能丢,但得让它‘活’起来,现在年轻人愿意学(xué),老手艺也有了接班人,这门生意就(jiù)有了盼头。”谢维仟说。 最初,谢希栋(xièxīdòng)只是在挂面厂帮忙包装、送货,但他敏锐地捕捉到电商(diànshāng)的机遇。“年轻人(niánqīngrén)都在网上买特产,为什么我们不能通过网络把挂面卖到全国?” 带着这样一个想法,他白天跟着父亲(fùqīn)(fùqīn)学习揉面、醒面、拉伸等(děng)工序,晚上研究直播带货技巧。为了掌握核心技艺,他随父亲早出晚归,记录下父亲每(měi)一道工序的细节,最终将传统工艺标准化,推出“三醒三拉”工艺流程图。 2023年,谢希栋注册成立甘肃雪麦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传统技艺(jìyì)与现代生产模式,联合筹资建设700平方米标准化(biāozhǔnhuà)手工挂面厂房,配备晾晒间、包装间等(děng)设施,年产量达到30万斤以上。同时筹建电商团队,开启“线上+线下”双线运营,努力将“高原有机、绿色手工、营养健康”为特色的家乡(jiāxiāng)农产品分享(fēnxiǎng)给更多人。 “百年手工面”一经推出(tuīchū)就受到消费者(xiāofèizhě)的喜爱和(hé)市场的广泛认可,目前(mùqián)已经通过电商平台销往(xiāowǎng)全国各地,并与广东、重庆等地经销商和餐饮协会签订线下销售订单,常年稳定供货。在谢希栋和他父亲的努力下,三堡挂面入选“甘肃省非遗产品”,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年产值突破800万元。 三堡(sānbǎo)挂面的崛起,不仅带动了集体经济的振兴(xīng),还为(wèi)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至目前,三堡挂面厂(chǎng)已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chāoguò)3万元。2024年,挂面厂被纳入民乐县“一村一品”重点项目,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形成了“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的良性循环。 从黄土高原(huángtǔgāoyuán)到粤港澳大湾区,三堡挂面用一根根银丝编织着富民梦想。它既是(shì)传统技艺(jìyì)的活态传承,也是现代农业的创新样本。当手工挂面遇上乡村振兴的东风(dōngfēng),这条“银丝”正越拉越长,为更多农户铺就了“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火起来的幸福之路。
民乐:挂面飘香“链”动乡村大振兴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